九月、十月份昼夜温差变化大,是呼吸道传染病、肠道传染病、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。重点做好手足口病、流行性感冒、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预防工作。
手足口病: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,是由柯萨奇病毒、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的以手、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病,可伴有发热。手足口病通过接触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手帕、茶杯、玩具、床上用品等感染。预防措施:培养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,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应保持校舍、室内空气流通,加强晨午检,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人,做好玩具、食具、毛巾、便器及厕所的定期消毒。
食物中毒:是进食被污染食物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。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、腹痛、腹泻、恶心、呕吐、胃肠道症状,通常有群体性发病的特点。预防上要注意食品卫生,规范食品操作,防止生熟不分、交叉污染,不食用腐败变质或不洁食品。
流行性感冒、甲型H1N1流感:十月份是旅游黄金周,人群流动性增加,易引起季节性流感、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。市民出现发热、咳嗽、咽痛、流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,居家休息,避免外出和传染他人。预防上要做到讲究个人卫生,加强体育锻炼,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;流行时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;及时接种疫苗等。家庭和幼托机构、学校等集体单位应保持室内开窗通风、空气流通,防止出现聚集性发病。
流行性出血热: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。病人主要表现为发热、“三红”(面红、颈红、胸部红)和“三痛”(头痛、腰痛、眼眶痛)及皮肤粘膜出血点等症状。该病主要传播媒介为老鼠,农作物收获后,老鼠由室外向室内迁移,加大了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风险。预防上要积极做好灭鼠和防鼠;一旦出现发热、“三红”、“三痛”等症状,应及时到医院诊治;高危人群应进行疫苗接种。
(健康管理中心 贾晓瑜供稿)